半岛·体育(BOB SPORTS)官方网站-2024 European Cup

本院师生近期论著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本院师生近期论著 > 正文

董建中:《清史译丛》第十一辑(“中国与十七世纪危机”专辑)

发布者:半岛·体育bob官方网站 发布时间:2013-06-01 21:06 阅读量:



作者:董建中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出版日期:2013年6月第1版
ISBN:9787100089678

 

     历史是时间之箭,“历时性”是历史现象的根本特征。但地球上诸多国家、地区之间,历史现象是否存在“共时性”的问题,这一直吸引着历史学家。本专辑中傅礼初《整体史:早期近代的平行现象与相互联系(1500-1800)》(1985)一文,是作者对于包括17世纪在内的早期近代世界进行的一次“环球旅行”,他“发现”了许多共时性现象。

    人们对于17世纪共时性现象更多地归结为“危机”,表现为:经济衰退、人口减少、社会动荡、政权更迭等等。

    对于17世纪危机表现的认识很早就已存在,但作为历史学命题的“17世纪危机”,是霍布斯鲍姆于1954年在创刊不久的《过去与现在》杂志上发表的《17世纪危机》中正式提出的。相关文章在1965年以《1560-1660年的欧洲危机》为题结集出版,当时对于危机的讨论还是着眼于欧洲。此后人们逐渐认识到了在全球许多国家和地区普遍存着类似的危机现象,1978年出版了《17世纪普遍性危机》一书。对于17世纪危机的讨论经久不衰,2008年《美国历史评论》第113卷第4期还设有“十七世纪危机专栏”。

    本专辑“中国与17世纪危机”,选译的是与中国研究(但不限于中国)有关的文章,大致可以分为四组。

    1973年,阿谢德率先将17危机的研究引入中国研究,他发表了《17世纪中国的普遍性危机》一文。魏斐德的《中国与17世纪危机》(1985)探讨了中国十七世纪危机表现及走出危机。这是第一组。

    明朝与世界经济,特别是世界货币体系一体化日益加深,白银输入的起落变化态势以及对于明代中国经济、社会、政治及清初经济的影响,是第二组文章关涉的问题。其中有论点上的不同:如17世纪30年代至17世纪40年代初白银的流入是减少还是增加了,这一时期白银内流的变动是直接倒致了明朝的覆亡,还是其中的一个因素;造成康熙萧条的原因是什么。这组文章包括艾维四的《1530-1650年前后国际白银流通与中国经济》(1982)和《1635 1644年间白银输入中国的再考察》(2005),岸本美绪的《康熙萧条和清代前期地方市场》(1984),万志英的《中国17世纪货币危机的神话与现实》(1996)。

    突破了欧洲界域的17世纪危机研究,事实上是比较史学问题。第三组包括四篇文章:艾维四的《对中国和日本“17世纪危机”的几点观察》(1986)和《东亚存在着17世纪“普遍性危机”吗?》(1990)是将中国与日本的17世纪危机进行比较以及整体考察;迈克尔·马默《确有关联还是事后之明?:东亚视野下的17世纪危机》(2008)从东亚视角看待整个17世纪危机;金世杰《17世纪的东方与西方:斯图亚特英国、奥斯曼土耳其和明代中国的政治危机》(1988)探讨了十七世纪东西方大国政治危机背后的共同原因;尼尔斯·斯廷斯加尔德的《17世纪危机与欧亚史的统一》(1990)将东亚、东南亚、南亚与欧洲进行综合比较。这种比较认识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是中国问题研究对于世界史学的一种推进。

    本辑收入的许多文章在探讨17世纪危机时,都提到了一个因素  气候。越来越多的学者同意这是17世纪普遍性危机的背后原因。第四组的一篇文章,即杰弗里·帕克的《危机与灾难:17世纪全球危机的再思考》(2008),对十七世纪气候灾难与危机的关系进行探讨。文章最后,作者的关怀指向了我们当下二十一世纪的气候现实,十七世纪的历史直接与现实联通。

    十七世纪危机的讨论,诚如前引《美国历史评论》“十七世纪危机专栏”的按语所言,包括了许多问题,如资本主义出现、近(现)代国家发展、起义和叛乱、人口增长、物价史、不平等发展;而许多理论与流派,如马克思主义史学、历史社会学、年鉴学派、新社会史、历史人口学、近(现)代化理论、世界体系也运用其中。

    有不少学者将17世纪危机及其后对于危机克服、走出危机看作是中西历史发展的一个分叉点。对它的研究,特别是从不同视野看待17世纪的中国,对于我们更好地认识“天崩地解”的明清易代及以后的历史走向大有裨益。这是我们进行译介此专辑的初衷。翻译工作得到了文章作者艾维四、岸本美绪、万志英、金世杰、迈克尔·马默、尼尔斯·斯廷斯加尔德、杰弗里·帕克等诸位教授的支持,在此谨致谢忱。这里更要感谢参加翻译工作的各位同仁。

    最后就翻译作些说明。“early modern period”,通常的指欧洲历史阶段划分中的16 18世纪,这被认为是介于中世纪与近(现)代之间的一个时期,当然从时代划分上,属于近(现)代的早期。这一术语后被用于其他国家与地区的研究(具体所指历史时段有时会发生变化),或进行比较研究。本专辑中此词译作“早期近代”(或“近代早期”,没有强作统一)但在意义上完全等同于“早期现代”(这源于现阶段在翻译实践中将modernity译作“近代”还是“现代”的纠结)。此外,虽然征引文献的作者姓名及题名的中译尽可能统一,但难免疏漏。凡此种种及翻译错讹之处,敬希读者察谅、批评。

目录

前言

整体史:早期近代的平行现象与相互联系(1500 1800)
[美] 傅礼初 著 董建中 译
17世纪中国的普遍性危机
[英] 阿谢德 著 唐博 译 董建中 译校
中国与17世纪危机
[美] 魏斐德 著 唐博 译 董建中 译校
1530 1650年前后国际白银流通与中国经济
[美] 艾维四 著 董建中 译
康熙萧条与清代前期的地方市场
[日] 岸本美绪 著 沈欣 译 董建中 译校
中国17世纪货币危机的神话与现实
[美] 万志英 著 王敬雅 译 董建中 译校
1635 1644年前后白银输入中国的再考察
[美] 艾维四 著 袁飞 译 董建中 译校
17世纪的东方与西方:斯图亚特英国、奥斯曼土耳其和
明代中国的政治危机
[美] 金世杰 著 徐畅 译 董建中 译校
对中国和日本“17世纪危机”的几点观察
[美] 艾维四 著 陈兆肆 译 董建中 译校
东亚存在着17世纪“普遍性危机”吗?
[美] 艾维四 著 赵阳 译 董建中 译校
确有关联还是事后之明?
  东亚视野下的17世纪危机
[美] 迈克尔·马默 著 董建中 译
17世纪危机与欧亚史的统一
[丹麦] 尼尔斯·斯廷斯加尔德 著 杜涛 译 董建中 译校
危机与灾难:17世纪全球危机的再思考
[美] 杰弗里·帕克 著 董建中 译